学校首页  本站首页  机构设置  通知公告  国内合作  规划管理  政策法规  高教动态 
 
工作快讯
 工作快讯 
工作快讯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工作快讯>>正文
【全国两会】马珺:为中国制造营造“质量就是生命”的社会文化
2018-03-21 10:08     (点击:)
[文章下载] [字号: ]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河南省委会副主委、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马珺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河南省委会副主委、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马珺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然而,长期以来,中国在国际上却始终无法摆脱“制造大国”和“品牌弱国”的双重标签,甚至连某些基本生活用品的质量都无法赢得消费者的信赖。这种状况不仅与制造业的大国地位不相匹配,更是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体系转型升级的瓶颈因素。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达标,弘扬工匠精神,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这不仅显示出中国要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坚定决心,更是为中国企业和中国企业家发出了新时代的“集结令”。马珺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要深化“制造强国”的人才培养体系改革。过去由于受工业技术水平、工人教育水平和企业管理水平等多种因素制约,我国在低端制造业集聚了大量的产业工人,这在带来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同时,也导致产品质量无法有效提升,品牌效应难以形成。研究表明,一个国家没有绝对数量的技术人力资源,就无法参与知识型的经济活动。如世界制造强国德国,对于员工的职业培训工作高度重视,70%的青少年在中学毕业后会接受双轨制职业教育,每周有3-4天在企业中接受实践教育,1-2天在职业学校进行理论学习。我国在未来需要围绕制造强国目标深化人才培养制度改革,注重将理论学习与技能实践密切结合,将学校教育与员工在职教育密切结合,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相结合,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技术领军人才,培育出一大批技艺精湛的大国工匠。

其次,要强化“制造强国”的配套保障体系建设。实现“制造强国”目标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它需要多元主体协同配合,多种制度配套保障。“德国制造”之所以能够享誉世界且长盛不衰,除了德国人所执著坚守的制造理念外,也与德国政府提供了健全的法律法规、金融税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制造者与供应商网络建设、标准化认证体系等配套保障制度分不开。因此,政府在未来需要加强“制造强国”的配套保障制度建设,并深化“放管服”改革。重点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以强有力的手段维护企业科技创新所产生的核心利益;深化金融管理体系改革,为企业融资贷款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要深化市场要素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和亲清的政商环境。

最后,要加强“制造强国”的社会文化体系建设。“制造强国”不仅是一个技术领域的追求目标,更是一个文化领域的努力方向。放眼世界可以发现,所有的制造强国均由某种特定的文化理念作为核心支撑。在德国,制造业已经形成一种以标准主义、完美主义、精准主义、守序主义、专注主义和信用主义为核心内容的社会文化。美国能够在高端制造领域引领世界,与其勇于创新、敢于冒险的社会文化分不开。未来我国需要在全社会营造“质量就是生命”的社会文化,将追求产品质量变成企业的行动自觉;政府可以设立“中国质量奖”等类似奖项,激励企业开展质量工程建设和自主科技创新;鼓励并创造条件让更多本土企业“走出去”开阔眼界,学习美、德、日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树立品牌意识和实施品牌战略。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工业制造飞速发展,成就斐然,但走出国门就会发现这与世界发达工业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制造强国”之路,可谓征程漫漫、任重道远,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方能实现。

来源:《中国企业报》2018年3月16日

打印    收藏
上一条:【全国两会】我校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参加全国“两会”
下一条:【光明日报】马珺:以志愿服务传播正能量
关闭窗口

       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金水东路   电邮:cdfzghc@126.com

版权所有 ©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发展规划处  CopyRight©2005-2023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