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大学建设要瞄准一个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大学校长陈骏说,要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还是要回归课堂,一流大学建设一定要解决课堂质量的问题。
“双一流”建设热潮中,很多学校把焦点集中于建设路径、经费、争夺人才等,但在陈骏看来,当下大学里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较为普遍,要解决这一难题,还是要把改革的着力点放到人才培养的根本上,回归到课堂。
陈骏认为,一流大学的学生,不仅是既有知识的学习者、接受者,也应是新知识的创造者、贡献者。他们应具备高尚的道德素养、宽厚的知识储备、敏锐的思辨能力,能够主动探索,并具备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培养这样的学生,陈骏认为要解决3个问题:教什么、怎么教、怎么学。南大这些年对本科人才进行了“三三制”教学改革,并推出“二三三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四三三”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在陈骏看来,高校怎么去改革要结合自身实际,南大的这些改革的核心要义是充分赋予学生选择权、自主权,使每名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的培养。
改变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慢功夫,需要长期规划。“光是教学改革,我们已经走过了10年时间,‘教什么’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我们在‘十三五’阶段,要解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问题,建设‘十百千优质课程计划’,来解决‘怎么教’的问题。”陈骏说,一流大学得先从“一流课堂”开始。
光是“一流课堂”还不足以培养创新人才,必须辅以科研训练。拔尖创新人才的共性特质,必须在科学研究的氛围和环境中才能得到培养、锻炼和获得。陈骏认为,我们与世界一流大学的最大差距是——我们仍然缺乏能够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标志性成果,缺乏能够阐释自然现象和规律、具有突破性意义并被广泛引用的原创性成果。
高校科学研究要有服务国家的基本导向,陈骏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只能通过科研转型,不断提升教师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原始创新能力,实现科技工作从自由分散的跟踪研究,向解决问题的原创研究的根本转型,“要把教师的科研目标从‘论文导向’转为‘问题导向’”,以问题导向的研究提升科研水平的同时,也锻造了创新人才。
(原载《中国教育报》2017年3月9日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