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本站首页  机构设置  通知公告  国内合作  规划管理  政策法规  高教动态 
 
国内参考
 国内参考 
 国际借鉴 
国内参考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高教动态>>国内参考>>正文
试论大学发展规划及其管理
2014-05-14 15:21     (点击:)
[文章下载] [字号: ]

摘要:大学发展规划是力求改变现状并指向未来的行动纲领,大学组织的学术性职能定位决定了大学发展规划实质上体现为学术战略规划,学科建设是大学发展规划的核心。我国建设高水平大学关键是要科学规划,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大学的跨越式发展。同时,大学发展规划重在落实,要通过行政体制和管理创新为大学战略规划的实现创造自主、有效的制度环境。

关键词:大学发展规划;高水平大学;学科建设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催生了高等学校的独立自主地位,大学拥有了相对较多的办学自主权力,各大学都趋向于根据自身的原有优势和基础规划自己的发展,确定和实施适合自身的发展战略。大学是学术性组织,其学术性职能定位决定了大学发展规划实质上体现为学术战略规划。但由于近年来我国大学发展任务的多“中心”性特征,使我国大学发展规划的制订和实施有意和无意地偏离了以学科建设为中心的轨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办学的效益和质量。本文试图总结以往大学发展规划制定以及实施中的经验和一些共性问题,为制订和实施新的大学发展规划提供借鉴。

一、学科建设是大学发展规划的核心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以及大学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地位日益凸显,尤其是自1998年北京大学校庆时江泽民代表中国政府提出要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以来,高等教育迎来了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各大学都在思考“办什么样的大学”、“如何办好这样的大学”这两个根本性问题,并结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五”规划制订了大学发展的战略规划,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真正第一次规划自己的发展,这对大学管理思想的解放,以及促进大学深层次变革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不可否认,由于大学适应了计划经济时代的“控制型”发展模式,大学规划自己发展的能力和自觉性欠缺,也由于“十五”期间,我国大学改革与发展的任务千头万绪,诸如合并融合问题、大规模扩招问题、新校区建设问题、资金投入不足问题、后勤社会化问题等等,并且这些问题都涉及这一时期大学发展全局中的关键问题,致使我国大学发展战略规划显得面面俱到,主次不清。“十五”期间,我国大学制订的大学发展战略规划中,不仅包括大学发展总体战略规划,而且还有单列的学科建设与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这是由于这一时期我国大学发展的特殊矛盾以及发展任务的多样性决定的。在当前涉及大学发展的体制改革以及规模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之后,理应转移到以学科建设为中心任务的轨道上来。

大学是学术性组织,担负着培养人才、创新科技和社会服务三大社会职能,而这三种职能的实现归根结底是要通过学科建设来实现的。虽然当前对世界一流大学的评价标准还不尽一致,但在公认评价体系中,学科建设的成就是最主要的标准,世界一流大学往往是以一流的学科为主要特征的。从最根本意义上来说,一流学科的数量代表了大学核心竞争力。尽管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但在日益激烈的大学核心竞争力对比中,学科建设及其质量水平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是反映这所大学地位和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大学发展规划的核心也应该是学科建设,“学校的总体规划一定要始终贯穿‘以学科建设为主线’的思路。学科是一面旗帜,是学校组织结构中的基本骨架……因此,加强学科建设,提高有关学科的教学科研水平,是我们当前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虽然在我国大学发展以及在建设高水平大学的过程中,今后还可能有许多其他亟待完成的发展任务和困难,但与学科建设相比较而言,它们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无论发展目标与理念的确定,还是具体发展任务与措施的选择,都不能偏离学科建设这个中心。在一定意义上说,学科建设与发展就是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学科建设应该是大学发展始终不变的主题。

在大学的改革与发展中,学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大学的学科好像一个中轴,学科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反映了大学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在实践当中,学科是一个实体概念,大学的学科建设实际是以科学分类所形成的学科组织为基础进行的,它既包括根据一级学科所形成的学系(学院)建制,也包括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二级学科点建制,包括学科研究方向、学术队伍、运行环境与运行机制”。因此,学科是大学的基本细胞,知识以及技术创新是以学科建设的形式进行的,大学的教师或科研人员也是首先归属于某学科而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学科建设是大学建设的龙头和心脏,只有拥有一流的学科才能拥有一流的学者,才能出高水平的学术成果,才能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当然,学科建设也不是对所有学科都同等对待,大学发展规划的制订关键是要根据学校的整体定位谋划整个学校的发展远景,而学校的发展定位只有通过学科建设的正确定位,把学校发展的整体结构布局好,在此基础上,考虑到学科群如何构建,科技开发如何开展,院系体制如何调整,人才培养如何改革,师资队伍如何建设,国际交流如何进行,资源资金如何配置等。因此,学科以及学科发展的重要性是由大学的学术性职能决定的,把学科建设作为大学发展以及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核心任务来抓,反映了大学作为学术性组织活动的基本逻辑。

二、科学规划大学发展,形成学科竞争优势

近年来,建设高水平大学已成为许多大学的自觉行动,并进行了一些具有深远意义的探索,积聚了一定的基础和条件,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发展高水平大学的问题,而是如何培育和发展高水平大学的问题。其中,通过制订大学发展规划,明确大学发展的条件和可能、优势和不足是促进大学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只有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学校才能明确自身的办学目标、办学方向、办学特色、建设手段和工作重心。一般来讲,大学应结合三个方面来考虑自身的发展战略目标:一是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和特色;二是国家建设与发展的需要;三是世界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从当前我国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学校定位来看,一般都把“研究型、综合型、国际化”作为大学发展的战略目标,这反映了世界高水平大学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因为世界一流大学一般都是“研究型”大学,“综合型”反映了现代科学技术和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国际化”反映了全球化时代世界经济、科技一体化的发展要求。实际上,“研究型、综合型、国际化”归根结底反映了学科建设的目标和追求。一个好的大学发展规划,一方面要反映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另一方面要体现自身的学科特色和发展着重点。

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属于“后发外生”的,真正近代大学的出现才有百年,并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大学又脱离了按学术逻辑发展的轨道,学科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大学所关心的是行政权力的架构而非学科组织的创新。近年来,虽然我国大学发展很快,但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借鉴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成功经验,我国大学已经普遍意识到,只有采取跨越式发展的举措,才能真正实现建设世界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实现大学的跨越式发展,可以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型大学,因为这些大学已经具有比较好的学科建设基础,拥有一批国内外比较知名的学科;二是增强大学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是通过建设强势的学科来实现。过去我们过分关注了“大”的问题,追求规模的增长,现在的问题是要由“大”做“强”,注重大学内在竞争力的提升,集中精力抓高水平发展。大学发展规划的制定要反映这种目标与措施选择,在制度建构上,要借鉴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经验,切实进行学科体制与结构创新;同时,要依据大学与经济、科技紧密结合的趋势以及知识发展的自身逻辑,形成自己的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

但同时我们必须意识到,任何一所大学都有自己所处的办学环境,包括文化传统、区域经济、科技发展状况、原有学科发展的基础,等等,因此,在规划大学发展时,必须摆脱贪大求全发展的观念,根据学校自身优势和可能条件追求特色化发展。近年来我国大学规模不可谓不大,但由于没有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学科以及特色化的办学模式,大学竞争力并没有随着规模的扩大而增强,而且还在大学管理以及学科组织结构上出现了不少问题。世界一流大学的共同之处是它们的办学水平与办学质量都很高,但是在发展模式、办学规模、学科方向、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却不尽相同,既有学科全、规模大的大学,也有规模适度甚至规模较小但具有学科特色和优势的大学。大学发展并不是越大越综合越好,世界一流大学也不是所有学科都是一流的,比如,加州理工学院、巴黎高师至今仍保持较小的规模,哈佛大学没有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没有医学院,有所为有所不为是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共性特征。

在我国大学规划发展以及学科建设中,关键是要根据自己的发展定位和学科特色实事求是地发展规模,确定学科建设思路。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一流学科的建设,一靠培育,在培育中生成;二靠竞争,在竞争中发展。在当前我国大学资金和人才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我国大学学科发展要拥有世界范围内参与竞争的实力,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优势,把资源集中投入到最卓越的领域,以保证这些尖端、前沿领域学术研究的质量。当然,我们讲“重点突破”、“优先发展”学科发展战略,并不是把所有资源都集中于少数重点学科领域,而是首先在优势学科领域实现突破,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形成一个由优势带头学科、基础支撑学科、相关配套学科、新兴交叉学科共同发展的学科生态结构。在建设这一学科生态结构的过程中,应注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重点建设与均衡发展的结合,长远规划和近期项目的结合,最终实现学科建设的整体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三、大学发展规划的实现重在管理

制定一个好的发展规划只是一个开端,只是处于大学发展的谋划阶段,关键是要把这种规划付诸于实施。借鉴企业战略管理的思想,当前我国研究性大学建设实施大学战略规划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针对性。所谓战略管理不仅包括规划制定,而且包括规划实施和规划评价,三阶段构成一种全过程的管理。与现阶段我国大学正在进行的战略规划或战略计划相比,它更关注战略的可操作性,关注战略的执行即实施,同时加以有效的控制和评估,从而把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控制与评估等有机结合。因此,大学战略管理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一般而言,战略规划是战略管理的先导,但更为重要的是要把这种战略规划扩展于所属组织单位,整合组织资源实现大学整体目标。同时还要对战略规划的实施效果进行质量评价,并结合大学组织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的改变,及时修正或制定新的战略发展规划。可以说,大学的发展就是战略管理不断实现的过程。就以学科建设为中心的研究型大学建设来说,其中涉及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组织结构创新、条件改善等多项工作,它追求的不是个别组织和部门的效率,而是大学内部所有组织和部门的和谐与有效配合。

20世纪70~80年代以来,美国的大学之所以采用战略规划来设计未来的发展,是以美国大学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激进变革为背景的,而战略规划倡导“一种更为积极主动、目的明确、面向未来的大学管理方式。它力图事先做好应对所预计到的困难的准备,更迅速地抓住和利用新的机遇与可能的变化”是以通过实践改变现状、实现未来发展目标为基本价值取向的。虽然我国大学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普遍制订了大学发展战略,但由于领导班子任期制与发展规划期限的脱节,以及难以克服的内外环境因素,致使不同程度地存在“重规划轻落实”的倾向。大学改革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牵涉到全体人员的共同行动,因此,与战略规划的有效落实相适应,大学首先必须保证相关配套管理制度是到位的,“在学校面向未来实施发展战略之前,它应当使内部的管理有序”,“仅仅确保大学这部学术机器加满了油”是不够的。如果缺少灵活有效的管理,无论多么重视战略,都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一流的大学还要有一流的管理,我们建设高水平大学战略本身就应该包含管理制度建设在内。但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大学管理创新如何体现以学科建设为中心的大学组织的基本特征。

大学是学术性组织,大学的发展战略主要体现为大学的学术发展战略。从现实意义上来说,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制定的价值标向首先是向外性的,其目的就在于追求在大学群体中学术的卓越地位,因此,发展学术、激发大学组织的学术创新能力是大学改革的基本动力。学术发展有其内在的逻辑,任何外在的行政干预和行政控制都可能抑制学术创新的活力,致使大学发展规划沦为政府的规划,同时也限制了大学自身参与市场竞争的主动性。当前,行政机构垄断了过多的学术资源,并且由于资源分配体制以及评价导向等因素的制约,存在着资源向少数大学集中的倾向,更为重要的是它成了行政控制大学发展的一种手段。相对于西方大学而言,我国缺乏一种自由竞争性的制度安排,这种缺乏公开、透明、培育垄断性的政策框架,其结果往往导致恶性的、无关学术的资源竞争。要真正回归大学自主发展的决策权力,就必须克服这种不良竞争的制度架构,从根本上削减政府对资源过大的控制权力,使大学真正成为发展规划实施的主体。在大学组织内部,我国长期存在着行政权力泛化以及行政权力抑制学术权力的倾向,真正的学术自由、“教授治学”缺乏制度上的支撑,这就与学科建设以及学术发展的基本逻辑相悖。从本质上来说,学术战略规划制订和落实的真正主体是分布各学科领域的教师和科研人员群体,行政权力泛化的结果,往往导致学术权力以及学术人员的积极性发挥受阻,大学发展战略在执行中偏离了学术发展的轨道。当前,我国大学中需要强化的首先不是对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管理,而是要完善对行政部门包括学术部门行政权力的监督制度,使它真正定位于服务学术发展的职能,并使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相得益彰,共同服务于大学发展战略。

作者:武汉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马廷奇来源:《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第8期

打印    收藏
上一条:特色化: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
下一条:论现代大学策划的概念及其内涵
关闭窗口

       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金水东路   电邮:cdfzghc@126.com

版权所有 ©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发展规划处  CopyRight©2005-2023 All Right Reserved